主页 > 古典文学 > 佛教书籍 > 六祖坛经 >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三)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一]人也,至漕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坐禅,见不见?”

大师起,把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

神会答言:“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

大师言:“吾亦见(者),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是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二],即起於恨。”

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

神会礼拜,更不敢言[三]。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慧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岂)代得我迷?何不自修[四],乃问吾见否[五]?”

神会作礼,便为门人,不离漕溪山中,常在左右。

校记

[一]“阳”,原作“杨”。

[二]原本无“夫”字,据惠昕本加。

[三]原本“礼拜”下多“礼拜”二字,又缺“敢”字。参惠昕本校。

[四]原本“修”下衍“见否吾不自知”六字。

[五]原句是“问吾见否”,参惠昕本补加“乃”字。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铡⒎ㄟ_、智常、智通、志彻、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汝(等)各为一方师。吾教汝(等)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一]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於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二],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三]、界、入。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二]。何名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五]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六尘,是[七]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八]。若[九]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校记

[一]原本无“用”字,据惠昕本补。

[二]原本作“皆取法对”,参惠昕本改。

[三]“阴”原作“荫”字。

[四]原本“界”、“入”下各无“是”字,参敦煌本、惠昕本加。

[五]“含”,原本作“合”字,据敦煌本改。

[六]原本无“见”字,敦煌本同,参惠昕本加。

[七]原无此“是”字,据敦煌本加。

[八]原本这两句是“含自性,十八正”,参惠昕本“自性若正,起十八正”校改。

[九]原本“若”作“合”,敦煌本作“含”。此据惠昕本改。

对。外境无情对有五[一]: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语言法相对[二]有十二对: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三]对,清与浊对,凡[四]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五]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六]。自性居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七]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嶮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害对,喜与瞋[八]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有情与无亲对[九]。语言法相对[一〇]有十二对,外境无情有五对[一一],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对[一二],都合成三十六对也。

校记

[一]原本作“外竟无情有五”,据敦煌本校。

[二]原本作“语与言对法与相对”,参惠昕本校。

[三]原本“静”作“净”字。

[四]原本“凡”作“乱”字,据敦煌本改。

[五]原本“少”作“小”字,参惠昕本改。

[六]敦煌本在“老与少对”之後有“大与少(小)对”,实成十三对。

[七]原本“定”作“空”字。

[八]“瞋”,原本作“顺”字,据惠昕本改。

[九]以上实为二十对。

[一〇]原本作“言语与法相对”,参前面文句改。

[一一]原本作“内外境有无五对”, 参前面文句改。

[一二]“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对”,原本写作“三身有三对”,参前面文句改。又,本段“自性居起用”,与敦煌本同,铃木据惠昕本把“居”字去掉,似以保持原句为宜。

【上一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四)【回目录】 【下一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