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说服他人,从而达到一举俘获人心的计谋
日本有家电视台,每周设有一次关于人生问题讲座的节目,据说收视率比其他同时段的节目要高出许多。
收视率之所以偏高,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或许有人们都喜一爱一观看他人遭遇不幸的残酷心理。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节目中巧妙的答话,更是使人百看不厌。
大多数有疑难问题而上电视请教的观众朋友,在开始时,多会对解答者所做出的各种忠告提出反对意见或辩解,并且显得十分不情愿接受对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对解答者所说的每一面话都会频频颔首称是。见了这些画面,真是比起电一影一院中观赏一部电一影的感受还要深。
电视台的主持人或问答者,无不是一精一挑细选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光是听听他们的说服方式也受益不少。
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通常出现在这探讨有关人生问题的电视节目的观众朋友,以离婚女子占多数,此时负责解答疑难者说的一句话:“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原谅他的,而且绝不与他分手。”
朋友们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是短短的、单纯的一句话而已,殊不知它发挥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这也是由于人人都有认为“自己是最可一爱一”的心理所致。
如果在说服中,无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得当的言词,但由于你巧妙地运用这句“如果我是你”,从而弥补了你言词的过失。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对方做自我反省,使对方终于感觉到惟有你的忠言,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使他认为你视他人的利益就如同自己的利益一样。
有一个小伙子,为人特别诚恳,他不像其他的人那样吹嘘自己的产品,而是老实地将各种产品的一性一能、优缺点通通介绍清楚,让顾客自己去决定,可是这样做,就失去了很多顾客。因此,老板正在考虑要不要辞掉他。
这天又来了一个客人,询问有没有一种可折叠、调节高度的桌子时,小伙子随即搬来了样品,如实地向顾客介绍了产品的结构状况。坦白地说,这种桌子不怎么好,我们常常接到退货。”
“啊!”顾客说,“可是到处都看得到这种桌子,我以为它挺一实用的。”
“也许吧!”小伙子说,“不过据我看,这种桌子不见得能升降自如,虽然它的款式新颖,但在结构上有些问题,我实在不想向您隐瞒它的缺点。”
“结构上有问题?”顾客追问了一句。
“是的,它的结构过于复杂、一精一巧,结果反而不够简便。”小伙子走近桌子,用脚去踩踏板,本来该像踩离合器踏板般地轻踩,小伙子却一脚狠狠地踏踩,只见桌面突然往上撑起,碰到了那个人的下巴。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顾客笑了,脸上甚至还现出喜悦的神色:“很好。不过,我还得仔细看看。”
“不错,买东西不一精一心挑选,很容易吃亏的。你看这桌子的木料并非上乘,而且贴面胶合得很差,劝你还是别买的好。”
“好极了。”顾客十分兴奋,而且还出乎意料地想买下这张桌子,并且要求马上取货。
顾客一走后,这位店员立即受到上司的训斥,并被告知他被“炒鱿鱼”了。
于是,这位店员开始动手整理东西,准备办理离职手续。这时,突然来了一群人,争相要看这种桌子,并说他们是刚才那位买桌子的人介绍来的。这样一下子就卖出了50张桌子,完成了一笔大买卖。此事惊动经理后,这位店员不仅没有被辞退,经理还主动给他加薪,并把他如实介绍商品状况的做法引介给其他同仁,要求其他店员仿效。表面上看似偶然,但实质上却包含一着必然一性一。他的做法正是诚信的具体表现,在商家普遍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下,他的诚实作风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更重要的是,他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知道对方买到这个东西最大的需求点是什么。正是这样深深地和对方融合为一体,才能做到诚实,如果光是诚实地介绍每个产品的特点,而不顾他人的需求,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结果,更谈不上获得人们的赞赏了。
用无形暗示、巧妙的诱导来化解双方冲突的心理策略
说服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你不说,对方就已经明白你的意思,并且心悦诚服。但是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它需要说服者与被说服者都有极高的领悟能力。但是有一种说服技巧,就能够达到这一点,那就是“因势利导”,根据情况的发展,“诱导”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做。
很久以前,一场狂风毁坏了一个渔夫的小草屋,渔夫太穷,没有钱再盖新房子。渔夫只有和老伴搬到唯一的儿子家去。
老两口的到来,让儿子一家人很为难,自家的破草房也不大,老两口一来,整个房子挤得都不行了,家里的气氛也开始变得不和谐。
无奈,儿子找到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帮忙想办法。儿子问:“我们应该怎样做?”
老人反问:“你们家里有小鸡吗?”
儿子回答,“有4只老母鸡和8只小鸡,它们能够解决我的难题吗?”
老人说:“你就把所有的鸡都放进屋子里,和大家一起住。”
儿子觉得这个办法很怪异,但是因为老人的办法一向都能解决问题,于是就照办。十多只鸡的加入,使本来就小的破屋子更加拥挤,鸡一毛一满天飞,家人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礼貌,而是恶语相加,矛盾逐渐升级。儿子不得不再去找老人问计,请老人换个办法。
老人说:“你们家还养着羊吗?”
“我们家有3只山羊。”
“那你再把羊都赶进屋子里去。”
还要把羊再赶进去?简直荒唐透顶。但是,儿子还是决定再相信老人一次,把羊赶进屋里。
现在,日子更没法过了:9口人,11只鸡,3只羊,全部挤在一个狭小、吵闹的破屋子里。孩子开始抱怨没办法安心学习,老人抱怨没有办法休息、儿媳妇抱怨鸡总是把屋子弄得很脏。
第二天,筋疲力尽的儿子不得不再去求老人。他疲惫地说:“我们都受不了了,请你一定要帮助我们,否则的话,家里就乱套了,肯定会打起来的。”
这次,老人的回答仍然令人费解:“你回去把鸡、羊都赶出去,情况就会好了!”
儿子立刻赶回家,把所有的畜生赶出了屋子,顿时房子变得宽阔,大家的情绪也变好了,一家人相亲相一爱一又开始了新生活。
儿子找老人问计时,如果老人告诉他:你只要一爱一你的父母,就不会觉得挤。相信不管老人怎么说,年轻人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毕竟有些事情尽管有一爱一,也不容易做到。于是老人就给他想了这个方法,让他自己去体会。事实也是如此,老人没费多少口舌,年轻人自己就明白了。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用语言难以说服对方时,可以给对方做一个“真实”的假设,或者一个现实的场景,让对方自己去想象、体会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样,对方既容易明白,又体会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