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于拙锋芒不露,韬光养晦
《一阴一符经》说:“一性一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智者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三国时期的名士祢衡,年少轻狂,自诩天下名士,自以为怀才不遇,自认为胸怀有治国安邦之策,是经天纬地之才。但他骨子里更多地是鄙视他人,孤高自傲。
祢衡先是大骂曹一操一,后又对被视为上宾、待之大礼的黄祖出言不逊,恶语相伤。而当时群雄逐鹿,龙争虎斗大一浪一淘沙,正值用人之际,以祢衡之才,而不被见用于曹一操一、刘表,反而身死名丧,这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收敛锋芒。做人切忌恃才狂放,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容易遭人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人招来杀身大祸。
常言“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诩夸耀,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
中国旧时的店铺,在店面上是不陈列贵重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达到“似无实有”的境界。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他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一事。生活中常见到这种深藏不露者,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做出明确的表示,对任何人的态度都是大致相同的,这就叫做有城府。城府深的人不愿意叫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思,并且善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人们管这种人叫做深藏不露的人。
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人要想拥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作为自己处世的安全之道,第一除了要藏巧于拙锋芒不露之外,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善于在心灵深处修炼之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心一性一,说话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妄加评论他人之长短,凡事忍让,不骄不馁,这是一种远远高出世人的处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