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喜好中观人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大处讲,书更新着人类的思想,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从小处看,书是我们寂寞烦躁时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交给我们谋生的本领,催我们上进,激励我们奋发。从一个人喜欢看的书籍种类上,可以了解他的个一性一及情绪变化。
必读畅销书的人
通常能够卖出数百万本的畅销书,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销一售量,自然是因为内容有吸引人之处。而一旦卖座之后,便会产生一种加乘效果。也就是说,书越卖越好,这本书也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好像没有读过就插不进别人的话题似的。因此读者越来越多,书也越来越畅销。
有一位餐饮店的老板一娘一,由于许多客人都在讨论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一书,她便想到图书馆借来看看,但是想要一睹为快的人实在太多,必须很久才能轮到她,最后她干脆自己掏腰包买一本来看。
的确,身为服务业的一员,阅读畅销书以迎一合他人的话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反之,必读畅销书者通常也善于迎一合他人,其个一性一应该是适合于服务业的。
但是,畅销书也有各式各样的种类。有些人不管自己的兴趣、喜好,一味附和潮流,这种人总会说“所有人都读,我当然也要读”“没读过的话,不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吗”“这本书这么畅销,内容一定不错”。
这种类型的人,即使很努力工作,但还是缺乏创造力,而且他们对于自己能创造出什么的认知也不足,若从事企划工作,很难会有什么新鲜的创意。
真正有创意的人,对于世俗中流行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只专注于自己想要做、有兴趣做的东西,然而往往就是这种作品才会成为时代的主流而大受欢迎。这种类型的人不管现在的畅销书怎样,他们只阅读自己钟情的书籍。
在此顺便提一下,曾写过《侏罗纪公园》大作并不断推出畅销作品的作家麦可·克莱顿,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不管时代的潮流如何变化,他只研究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写自己感兴趣的作品。
喜欢阅读历史小说的人
以日本战国时代武将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其忠实的读者可说是相当广泛,遍及各个阶层。即使是一些商业一性一质的杂志,也常会挪出一些篇幅,作一系列的特别企划。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如此吸引读者,自然有许多要素在其中。
首先,是因为其壮阔的故事内容。这些故事内容充满戏剧一性一,和上班族们平日单调的生活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虽然和现实生活差距颇大,但是故事中所提及的战略运用、人际关系的运筹帷幄等,在某个部分,似乎和现实生活又有所关联。比如说,丰臣秀吉是如何取得人心的?如何自一个默默无闻的市井小民,迅速爬升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枭雄呢?这些历史故事,对于强烈希望出人头地的人来说,的确相当具有吸引力,并具备参考的价值。
书中所记述的政治上的伎俩、谋略等等,令人宛若置身于动荡的历史舞台,尤其是男一性一读者,对这种情节、这种气魄更是向往不已。在现实的时代中,人们为了争夺天下、得到霸权而互相仇杀的事,已不复存在。但是在过往历史中,尔虞我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用战争来一决胜负的历史大变革,以及主角身在这样的舞台上浮浮沉沉的跌宕命运,使读者们在不知不觉中便离开了现实中平和的世界,而神游于充满刺激的时光隧道中。
喜欢这种历史小说的人,大部分以男一性一居多,他们在个一性一上十分罗曼蒂克,充满一浪一漫情怀,女一性一和他们相比较之下,反而显得现实许多。有时当他们向自己的另一半诉说着自己的野心、理想、梦想时,没想到得来的回应却是“下个月的房租没有问题吧”,令他们为之哑然,话题无法接续下去。就算他们紧接着说些公司刚制定了一项新规定,我可能因此升职”之类的话题,似乎也无法和生活费扯上任何关系,因此这类型的男一性一,只好把自己的梦想、抱负寄托在这些战国时代的武将身上了。
他们的心中暗藏着出人头地的愿望,但可惜的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属于再平庸不过的小人物而已。而偏一爱一励志一性一的书籍,例如《比尔·盖茨传记》,就比喜欢阅读历史小说的人显得更为积极,并且更具前瞻一性一。
只阅读财经方面书籍的人
在书店中,有专门展示所谓“财经类书籍”的区域,这些书籍中包含了商业方面的专门信息、个人成功的传记、优秀企业的成功秘密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财经类书籍,是相当好的信息,而拼命研读这类书籍的人,当然对于商业方面持有相当浓厚的兴趣,非常认真,充满上进心。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类人要出人头地、一举成名的可能一性一是非常低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阅读财经书籍的人,其生活圈一定非常狭窄,缺乏各方面的知识、学养以及广阔的视野。为了在商场上能够出人头地,因而研读有关商业方面的书籍,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仅仅这样做就想成功,那就太异想天开了。如果这类书只是你阅读书籍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当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是那种非财经书不读的人,做人不就太没有乐趣了吗?就算能侥幸成功,也无法完全掌握员工的心理!
真正有办法、有能力的人,会从自己的亲身一体验中,摸索出迈向成功的技巧及秘诀,他们甚至可以把这些心得写成一本书。只有靠自己去真实体验得失,再加上一些书中的知识,如此一来,书才可说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工具。换句话说,能够善用他人的智慧和箴言的人,往往自己本身也必须拥有多方面的经验,且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
单纯地想利用他人的智能来得到好处的人,是无法将这些智慧结晶融会贯通、使用得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