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传记 > 一生俯首拜阳明 >

王阳明审案

王阳明审案

王阳明给皇上的奏书虽然没有得到重视,但皇帝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了他的官僚队伍中还有王阳明这样一个人。对这样的人,皇上的办法是,让他到地方上去锻炼一下。于是,王阳明以刑部主事的官职被派到直隶、淮安等府,会同当地巡按御使审决重囚。重囚大多是秋后问斩的死刑犯,王阳明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中央官员,所谓宰相门童七品官,所以在重新审理囚犯时,他有拍板权。

在审案的过程中,王阳明发现,的确是有很多十恶不赦的人被政府判刑,但也有些是在严打时期因为偷鸡摸狗而被捉进来当成重囚的,还有一些根本就是受不住严刑拷打被迫承认自己犯了伤天害理的罪行。更有甚者,有些囚犯是严重的政治犯,他们进来根本就没有通过司法部门,而是被皇帝的命令直接扔进来的。当然,还有一些人本该早就被处决的,可因为上了供,所以一直在监狱里养老,等待出狱的机会。另外,很多囚犯进来时只是普通的刑事犯罪,可几年后居然成为重囚,据这些囚犯解释说,是因为这里的看守喜欢玩躲猫猫和被死亡,所以,他们为了活命,经常越狱,结果,逃跑一次被捉回来,罪加一等,经过几次积累,就成了重囚。

王阳明很快就高效地处理了所有的事,一些重囚被他翻案,可以不用秋后问斩。而另外一些本该好好享受监狱生活的轻犯却被王阳明揪出来,再也不能见到明年的百花盛开。

王阳明在审案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法大都是后来在战场上使用的实用方法,用后来很多盗贼的话来讲就是:奸猾。

在直隶大牢,王阳明在重囚之外发现一个轻囚。经查探得知,这个轻囚原来是个强盗,杀人无数,早就该被处死。王阳明自然知道他没有被处死的原因,一定是用钱打点好了一切。

王阳明单独审理此人,并且单刀直入对他说,我知道你的事情,你在外面还有人替你打点一切,所以,你才能在这里逍遥快活。

囚犯真是很伤心,他认为王阳明应该将心比心,做囚犯不担心在这里待上多少年,担心的是,刑期没有完,突然就在里面被死亡了。囚犯最后掏了心窝子,我是通过外面的兄弟,给了相关人等不少好处,但我只是想活。进监狱的人,哪有不给官老爷好处的?

王阳明听明白了,这小子外面还有兄弟,不但有兄弟,居然还就在附近活动。他问:“你给官老爷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囚犯回答:“都是我兄弟抢来的。”

王阳明叫他说出兄弟的名字,并许诺让他成为真正的轻囚。囚犯大喜,能光明正大地做一名有期徒刑的囚犯,该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啊,便供出了两位兄弟。王阳明立即派人去捉拿。

很快,强盗的两个兄弟被捉到。

但是,当王阳明审理这三人的时候,那个囚犯突然翻供,他说,这事跟他的两个兄弟一点关系都没有,全是他一人所为,至于他的钱是多年前就积攒下来的。囚犯所以翻供,肯定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思想斗争和反省。他认为,强盗的主要工作就是杀人抢劫,而不是天真地去相信王阳明的承诺。王阳明这个人嫉恶如仇,恨不得和黑恶势力同归于尽,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自己呢?

王阳明对囚犯的翻供,并不愤怒,他正在琢磨该用什么小把戏使他们心甘情愿地认罪。

几天后,当地官府也下了一道批文,说那两人的确不是什么强盗,而是大大的良民。再说,王阳明这是干扰司法公正,用囚犯来牵引出另外的人,显然已经超越了王阳明工作的范围。

王阳明平静地说,那就明天走一下形式,然后放了他二人。第二天,他开堂复审,根本就没有实际内容。王阳明也不焦急,反正他是坐着,那三个却在跪着。正在几个人“聊天”时,忽有人来报告王阳明说,府里又有人来送公文,可能跟这个案子有关。

王阳明急忙走下堂,去了前门。

此时,堂上一片寂静,只有三个人跪在那里伸懒腰。其中一个还站了起来,活动筋骨。那个囚犯对着二人做手势,用手拍自己的屁股。那两人不解,囚犯只好解释:“我是说,最多挨上几十板子,只是屁股受点罪。”

那二人也说,是啊,他没有证据,我还得回家吃饭呢。

三个人正在聊天,王阳明回到大堂,向三人微微一笑,三人毛骨悚然,因为公案下面突然冒出一个差役来,把刚才三人的谈话全都报告给了王阳明。

三人全都傻了,想不到隔墙有耳,更想不到,一个中央官员居然会玩这种小把戏。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只好认罪。

王阳明是个实践家,更重要的,他还是个思想家。在执行完毕这次重审重囚的任务后,他有很多感触和心得。明代的诏狱是很厉害的,京城里的东厂就可以直接把人扔进监狱,悄无声息地以皇帝的名义处死。他们不通过司法系统,想搞谁就搞谁,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王阳明异想天开地认为,应该杜绝这种情况。他想,监狱里的重囚除了政治犯以外,大都是平民百姓,这就很奇怪,难道富贵人家子弟就不犯罪吗?他们当然犯罪,但是,他们可以使用金钱来买自由 和生命。同时,他又认为,监狱里实在太黑暗了,牢头和狱霸联合起来让犯人玩躲猫猫,结果犯人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致死。对于这些看守,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他们。

这些建议,王阳明并没有上报中央。或许是监狱里的生活让他感到太压抑,所以,他在处理完中央 给他的工作后,抽空跑上了安徽青阳九华山。

九华山上都是神

与监狱相比,九华山简直是天堂。九华山原名九子山,驴友李白游览时,发现远看山像九朵莲花,于是,也不经政府同意,擅自改为九华山。王阳明游览九华山时,正是九华山的蓬勃时期,明朝政府为了使它成为佛教名山,在上面大修庙宇。很多得意和失意还有不知人生为何意的人,只要有条件,都会来九华山。

王阳明在九华山游历多日,留下了很多诗篇。比如在无相寺,就有这样一首:

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

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

岩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

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

他不喜欢在平坦的人工道上行走,而是转而去寻找羊肠小道,进山涉险寻幽、探奇揽胜。他畅游了化城寺、太白书堂,观赏了东岩、天台等处奇景,访问了柯秀才等名人隐士,写下了18篇歌颂九华山的诗文。多年以后,王阳明对自己第一次游览九华山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是真叫一个爽啊。思想者的爽总要被世人得知,王阳明在游九华山时就曾写了《九华山赋》:

九华为 南奇特之最,而史记所录,独无其名,盖马迁足迹之所未至耳。不然,当列诸天台四明之上,而乃略而不书耶。壬戌正旦,予观九华,尽得其胜。已而有所感遇,遂援笔而赋之。其辞曰:

循长 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启鸿蒙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孰构奇于玄造。迁史缺而弗录,岂足迹之所未到。白诗鄙夫九子,实兹名之所肇。

予将穷秘密于崔嵬,极玄搜而历考。涉五溪而径入,宿无相之窈窕。访王生于邃谷,掬金沙之清潦。陵风雨乎半霄,登望 而远眺。步千仞之苍壁,俯龙池于深窅。吊谪仙之遗迹,跻化城之缥缈。饮钵盂之朝露,见莲花之孤标。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俨双椒之辟门,真人驾云而独跷。翠盖平临乎石照,绮霞掩映乎天姥。二神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炎熇起于玉甑,烂石碑之文藻。

回澄秋于枕月,建少微之星旐。覆瓯承滴翠之余沥,展旗立云外之旌纛。下安禅而步迢峣,览双泉于松杪。逾西洪而憩黄石,悬百丈之灏灏。濑流觞而萦纡,遗石船于涧道。呼白鹤于云峰,钓嘉鱼于龙沼。倚透碧之峗屼,谢尘寰之纷扰。攀齐云之巉峭,鉴琉璃之浩溔。

沿东阳而西历,餐九节之蒲草。樵人导余以冥搜,排碧云之瑶岛。群峦翳其缪霭,失阴阳之昏晓。垂七布之沉沉,灵龟隐而复佻。履高僧而屧招贤,开白日之杲杲。试 茗于春阳,吸垂云之渊湫。陵绣壁而据石屋,何文殊螺髻之蟠纠。梯拱辰而北盼,隳遗光于拾宝。缁裳迓于黄匏,休圆寂之幽悄。鸟呼春于丛篁,和云韶之鷕鷕。

唤起促予之晨兴,落星河于檐橑。护山嘎其惊飞,怪游人之太早。揽卉木之如濯,被晨晖而争姣。静镵声之剥啄,幽人斸参蕨于冥杳。碧鸡哕于青林,白鹇翻云而失皓。隐捣药于樛萝,挟提壶饼焦而翔绕。凤凰承盂冠以相遗,饮沆瀣之仙醥。羞竹实以嬉翱,集梧枝之袅袅。岚欲雨而霏霏,鸣湿湿于蘴葆。躐三游而转青峭,拂天香于茫渺。席泓潭以濯缨,浮桃泻而扬缟。淙澌澌而络荫,饮猿猱之捷狡。睨斧柯而升大还,望会仙于云表。

悯子京之故宅,款知微之碧桃。倏金光之闪映,睫异景于穹坳。弄玄珠于赤水,舞千尺之潜蛟。并花塘而峻极,散香林之回飙。抚浮屠之突兀,泛五钗之翠涛。袭珍芳于绝巘,褭金步之摇摇。莎罗踯躅芬敷而灿耀,幢玉女之妖娇。搴龙须于灵窦,堕钵囊之飘飖。开仙掌于嵚嵌,散清磬之迢迢。披白云而踸崇寿,见参错之僧寮。

日既夕而山冥,挂星辰于窿嶅。宿南台之明月,虎夜啸而罴嗥。鹿麋群游于左右,若将侣幽人之岑寥。迥高寒其无寐,闻冰壑之洞箫。溪女厉晴泷而曝术,杂精苓之春苗。邀予觞以仙液,饭玉粒之琼瑶。

溘辞予而远去,飒霞裾之飘飘。复中峰而怅望,或仙踪之可招。乃下见陵阳之蜿蜒,忽有感于子明之宿要。逝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于层霄。虽长处于穷僻,乃永离乎豗嚣。彼苍黎之缉缉,固吾生之同胞。苟颠连之能济,吾岂靳于一毛。矧狂寇之越獗,王师局而奔劳。吾宁不欲请长缨于阙下,快平生之郁陶。

顾力微而任重,惧覆败于或遭。又出位以图远,将无诮于鹪鹩。嗟有生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亦富贵其奚为,犹荣蕣之一朝。旷百世而兴感,蔽雄杰于蓬蒿。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啄之呶呶。已矣乎!吾其鞭风霆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钓三山之巨鳌。

道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 云璈。呼浮邱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乱曰:蓬壶之邈邈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

《九华山赋》不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且还是一篇王阳明这一时期理想的见证。他的这篇文章包含了三层意思:

首先,我王阳明可是有报效祖国、救国救民思想的,这种欲火烧得我每天都难以入睡,你可以称这为极端入世主义;其次,可是现在国家不给我机会,那我只好暂时搞搞个人享乐主义了,你可以称这为极端出世思想;最后,但我想来想去,还是入世最适合我。

王阳明有过多次出世思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出世没有路可以走,这绝非他的本意。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当人人在谈论仁义的时候,其实天下已经没有仁义了。王阳明那么想出世,其实就是因为入世之路被堵死,但他想走这条路的心却更加坚决了。

越是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有时候反而不要太着急,因为你需要用一生去做。

王阳明后来说自己在九华山上很爽,并不仅仅是风景,还有他所遇到的山中神人。

第一位神人是王阳明临时住所长生庵的领导实庵和尚。

实庵和尚是位道行极高的僧人,他在门口写的一副对联就是证据:门前青山绿水都成画稿,槛外松声竹韵悉是禅机。

王阳明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然免不了互相求教。双方在文化 流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每当天气很好,王阳明就拉着实庵和尚四处游逛。有一天,实庵和尚见王阳明经常破坏古迹,四处乱写乱画,就对王阳明说,你写我吧。

王阳明欣然同意,按照实庵和尚模样、性格写下了一首散曲式的诗词:

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

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

看那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

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

实庵和尚当时也只是觉得好,只是想不到因为王阳明日后成为名人,自己竟然伴随这首人物速写诗而小有名气。

与其他二位神人相比,实庵实在是太“人间烟火”了。

第二位神人长年累月不洗头也不理发,是个姓蔡的道士,所以人送绰号蔡蓬头。这位神人就在九华山的山洞里居住,偶尔会到寺院里来要吃的,和尚如果脸色稍有不满,蔡蓬头立即怒目而视,转身就走。和尚以慈悲为怀,急忙追上,道歉赔礼,恭敬地送上热腾腾的饭,蔡蓬头才原谅了和尚。

王阳明听说了这样的事情后,心想,此人必是世外高人,凡夫俗子绝对不会这样不要脸的。于是,王阳明跑到山中来寻找他的踪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王阳明总算找到这位神人。

他邀请神人下山,到他的临时住所喝点。蔡蓬头默不作声,跟着他就来到了长生庵。吃饱喝足,王阳明就请问仙家之事,这个世界上是否有长生不老药,有没有神功可以使自己百病不侵,您现在几百岁了,我是否可以像您这样无拘无束地过神仙日子呢?

蔡蓬头看了看王阳明,又看了看伺候他的人,说了两个字:“尚未。”王阳明用世俗的思维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急忙叫那些人退了出去,然后心安理得地说,他们都出去了,您可以说了。

蔡蓬头仍然说:“尚未。”

王阳明追问:“请赐教一二。”

蔡蓬头又说:“尚未。”

王阳明只好拿出撒手锏,连续追问。蔡蓬头终于哈哈一笑说,“我注意你半天,虽然你接待我很礼貌、很隆重,按人间的道理,我本该对你说点什么,但是你终去不掉官相啊!”说完又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王阳明受到臭道士的一顿奚落,求道的欲望 却增强了。他四处打听九华山上是否还有什么神人。有人告诉他,还有一位和尚。这个和尚住在地藏洞里,睡的是野兽皮,吃的是松果,有时候是树皮,从来没有人见他开过火。

王阳明哇呀一声,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死奇人?他急忙跑去寻找地藏洞,历经山难石险,终于找到地藏洞,果然看到有个和尚在那里睡觉。

王阳明自然不敢把人家推醒,所以只好坐在和尚的脚边等着。和尚突然打起呼噜来,把王阳明吓了一跳。他这才知道,活神仙也打呼噜。

又过去很久,王阳明等得有点儿不耐烦,见和尚的脚丫子露在外面,天气渐凉,于是开始揉起和尚的脚丫子来,以防止活神仙着凉。活神仙被摸得很舒服,就醒了。见到王阳明,丝毫没有惊讶,仿佛知道王阳明要来一样,平静地问:“我这个地方很少有人可以到来,你是怎么来的?”王阳明急忙回答,是很艰难,但总算是来了。

二人开始 流,活神仙谈的都是佛家最上乘的道,王阳明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和尚说:“你没有求仙的命运。”忽然又补充了一句:“北宋的周敦颐和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啊。”周敦颐是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提出“诚”是人的最高境界,通过去欲望 、安静就能达到。程明道是理学二程之一,主张读书要穷理,理穷后,则一切都迎刃而解。和尚跟王阳明提这二人的本意并不是卖弄,而是他觉得王阳明不应该在这里求道求佛,应该把脑袋埋进理学里苦干去。

王阳明自然也听出了这样的意思,但他对道佛之术仍然不死心,所以又上山找了和尚两次,可惜和尚仿佛根本就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无影无踪了。

【上一篇】:阳明子【回目录】 【下一篇】:终于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