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妄加揣度 无端又生文字狱
朱元璋出身寒微,早年曾做过和尚,甚至为了生计偷过东西。以寒微的出身,经奋斗当上皇帝的经历,本该是一件可以骄傲的事情,但朱元璋却为自己贫寒的出身和不够尊贵荣耀的历史经历感到深深的自卑,总是感到人们在嘲笑他过去的贫贱。当地方上的学究们替官僚撰写拍皇帝马屁的应时贺表以卖弄文字时,往往不经意地触犯了皇帝内心深处的忌讳。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 浙一江一 府学教授林元亮、 桂林府学教授蒋质撰写的贺表中,出现一些如“仪则天下”、“作则垂宪”、“建中作则”之类的文辞,文句中的“则”字,本作“法则”、“标准”、“榜样”解,但朱元璋却以当时一江一 南方言中“则”、“贼”同音,便认定这些人是借此讥讽自己的过去,因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于是乎,这些教授们莫名其妙被处斩。河南尉氏县学教谕许元在撰写的祝寿表文中使用了“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句,这两句源自两千年前古文的话,无非是许元掉书袋式的卖弄,全属谄媚的谀辞,然而谁也没有料到, 朱元璋以“法坤”与 “发髻”(剃光头发),“藻饰”与“早失”同音为据,认定是在暗讽皇帝早年当过和尚和诅咒明朝的天下“早失太平 ”,如此努
力地向恶意方向歪曲理解,鸡蛋中是可以找出骨头来的,于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许元也被杀掉了事。朱元璋早年出家当过和尚,当上皇帝后依旧信奉佛教,对来自印度的高僧释来复格外优礼有加。当来复写诗谢恩、 准备告辞回国时, 朱元璋从其诗句中的“殊域”和“自惭无德颂陶唐”得出了异乎寻常的理解。照字面的理解,所谓“殊域”云云,是和尚来复自指来自不同于中国的异域,“自惭无德颂陶唐” 更是和尚来复自谦自己甚至没有资格来歌颂像古代圣人一样的大皇帝,全是些拍马屁的谀辞。但神经过敏的朱元璋却用算命拆字的方式,确认“殊”字是在暗骂皇帝为“歹朱 ”,“无德” 是指大明皇帝无德。事情的结果完全出乎洋和尚的意料,释来复返国不成,由座上客一变为阶下囚,而且还不止是阶下囚而已,因为朱元璋根本就不听这些人的辩解,释来复很快就和其他人一样被处斩。明太祖时期这样类似的事情太多了,一时间朝廷上负责撰写文件表章的官员们害怕得无所适从,纷纷请求有一个事先得到皇帝认可的文章标准,颁行全国,这样一来,原本就十分程式化的颂圣文字、官样文章,更加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文字狱从洪武十七年到二十六年,前后经过十三年。唯一幸免的文人是翰林编修张某。此人在翰林院时说话太直,被贬作山西薄州学正,照例作庆贺表,表里有 “天下有道” “万寿无疆”之语,朱元璋视“有道”为“有盗 ”,差人逮来面讯。张某据典力争:“天下有道是孔子的格言,万寿无疆是经典里的成语,说臣诽谤,不过如此 。”元璋无话可说,想了半天,实在找不出什么其他的理由,就把他放了。
三 罢相去省 礼乐征伐皆由君
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一裁 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
历史上以巩固皇权为目的的三省制——中书省管政令,门下省掌封驳,尚书省主施行——中书省官和皇帝最亲近,接触最多,权也自然最重。宋代后期,门下省不能执行审核诏令的任务,尚书省官只能平决庶务,不能与闻国政,三省实际上只有一省专权。到元代索性取消门下省,把尚书省的官属六部也归并到中书省。地方则分设行中书省,总揽民政大权。其下的路府州县,分理军民政事。
三省制的实质是把政权一分为三,防止皇权滥用和决策失误。也是一种对皇帝行为的监督和约束。皇帝的诏令照规矩必须经过中书门下,才算合法,所谓“不经凤阁鸾台,何谓之敕 ?” 但是皇帝的意志超然于一切法规之上,不愿受此约束。于是便产生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朱元璋要造成绝对的中央集权,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一区的政令。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代表,禀承朝廷,宣扬政令,全国分浙一江一 、一江一 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布政使司,十五年又增置云南布政使司。另设提刑按察使司专管地方司法行政,长官为按察使,主管一区刑名按察之事。布按二司和掌管军政的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是朝廷派遣到地方的三个特派员衙门。民政司法军政三种治权分别独立,直接由朝廷指挥,便于控制,便于统治,形成了真正的中央集权。布政使司之下,真正的地方政府为府州和县两级。府有知府;州有知州,指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的州。县有知县,也有直属县的州,长官为知州。州县才是直接管理民众的政治单位。
洪武十三年,借一胡一 惟庸案,朱元璋废去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提高六部的地位:吏户礼兵刑工每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吏部掌管全国官吏选授封勋考课,甄别人才。户部掌户口田赋商税。礼部掌礼仪祭祀僧道宴俗教育贡举和外一交一 。兵部掌卫所官军选授简练和军令。刑部掌刑名。工部掌工程造作和水利一交一 通。
统军机构则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分大都督府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其具体结构已在前面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最值得一提的是监察机构,原来是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分设左右都御史,下有监察御史一百十人,分掌十二道(后为十三道)。 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凡大臣奸邪,小人构一党一 作威作福,祸乱朝政,百官徇私贪赃舞弊,学术不正,和变乱祖宗制度的,都可随时举劾。它是替皇帝监视官僚的衙门,是替皇帝检举反动思想,维护传统纲纪的衙门。
都察院在朝监视各个不同的官僚机构,派到地方的,有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监等职务。其中最威风的是巡按御史,代替皇帝按临所部,大事奏裁,小事立决。
通过机构改革,朱元璋从根本上取消了千百年来的相权。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之外,又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和推进庶务,皇权和相权合一,加上军队的指挥权,立法权司法权和赋税加免权以及超法律的任意处分权,人类所能想到所能运用的一切权利,都集中到了朱元璋一人之手,不对任何个人和一团一 体负责。真可谓“无法无天 ”,达到了“礼乐征伐皆出于君”的皇权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