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典文学 > 佛教书籍 > 六祖坛经 >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一)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一],依此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依此不修,对面千里[二]远。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慧能归漕溪山。众生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

合座官僚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一时尽散。

大师住[三]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约有三五千人[四],说不可尽。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五]。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去处[六],年月日、姓名,递[七]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佛道违背。

校记

[一]原本无“此偈”,据敦煌本补。

[二]原本“千里”上有“底”。

[三]“住”原本作“往”。

[四]原本作“三十五千”,缺“人”字,此据敦煌本改。

[五]原本“依”作“幼”,缺“约”字,参敦煌本、铃木校本改。

[六]“去处”原本作“法处”,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改。

[七]“递”,原本作“遍”字,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改。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於南荆府当阳县[二]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於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漕溪山祝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顿渐?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校记

[一]原本作“南宗能比宗”,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校。

[二]原本“当阳县”作“堂杨县”。

神秀师常见人说慧能法疾,直指见路[一]。秀师遂唤门人志赵唬

【上一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二)【回目录】 【下一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