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原文_鸠摩罗什译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清辨之学成为中观自续派。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 释僧睿序
- 中论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
- 中论观去来品第二(二十五偈)
- 中论观六情品第三(八偈)
- 中论观五阴品第四(九偈)
- 中论观六种品第五(八偈)
- 中论观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 观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 中论观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 中论观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 中论观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 中论观本际品第十一(八偈)
- 中论观苦品第十二(十偈)
- 中论观行品第十三(九偈)
- 中论观合品第十四(八偈)
- 观有无品第十五(十一偈)
- 中论观缚解品第十六(十偈)
- 中论观业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 中论观时品第十九(六偈)
- 中论观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 中论观成坏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 中论观颠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 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 中论观涅盘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 中论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九偈)
- 中论观邪见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